《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与复习技巧

1个含义、3个条件、五个特征、三个价值

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分数占比24% 单选题 4 5 多选题 分析 1 特点 概念多 难度大 原理 概念的含义 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义 理论 方法论 概念的分类 无关系型 有关系型 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框架 总论 马哲 马政经 科社 第一章:马克思注意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极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核心结论 主要内容 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分数 单选 2 多选 2 分析 1 分数 单选 2/1 多选 2 分数 单选 1 多选 1 16分 5-6分 2-3分 唯物论+辩证法 资本主义论 认识论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论 共产主义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大特征 科学性 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 人民至上 发展开放性 发展性 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 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3大价值 观察 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 指引 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 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3大条件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大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观 唯物论 辩证法 基本问题 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观点 关系 统一 核心 特征 规律 法则 范畴 物质观 运动观 时空观 意识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可知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辩证法 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 空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定义 一维性 定义 特点 三维性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 历史前提 现实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 含义 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真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 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 量变质变 否定之否定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可能与现实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揭示了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范畴 揭示了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揭示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 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揭示了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结果 检验认识的标准 认识的好坏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实践 含义 基本特征 基本要素 基本类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 客体 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体在实践 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与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区别 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论的两大缺陷 否认实践 否认辩证法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辨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两次飞跃无限 反复、不断发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 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真理 谬误 含义 性质 错误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一元性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在统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真理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不完善的 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价值 含义 基本特征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自由(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含义 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好互动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 群众作用的基本观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两者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统一性和多样性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改革 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论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形成论 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所有制论 剩余价值生产论 资本构成和资本累计论 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论 工资和剩余价值分配论 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论 二经济 二因素 二重性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货币 含义 基本职能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 作用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劳动力商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劳动力的含义 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所有制和所有权 所有制 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 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的含义 剩余价值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含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分类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来源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的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m' = m/v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 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有机构成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用v来表示 相对过剩人口 形成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 含义 本质 源泉 后果 影响因素 历史趋势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剩余价值 量级分化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社会再生产 资本主义工资 含义 形式 条件 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些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含义 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实现条件 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 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 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的形成 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 农业资本家获得农业利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周期性 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作用 即激化矛盾,又缓解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 职能 本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构成 本质 作用 局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形成 本质 对内实行政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为资产阶级服务 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作用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在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两阶段 两集中 垄断的形成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含义 表现 动因 后果 表现 原因 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以前 生产集中 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形成 资本集中 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 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 数资本所支配 含义 形成原因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 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生产集中导致联合 激烈竞争导致联合 自然垄断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 含义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途径 垄断价格 含义 形式 作用 实质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微观规制 具有两重性 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后果 具有两重性 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 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 相互以来的过程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 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体制保障 既有积极后果,又有消极后果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级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进步性 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社会矛盾和冲突计划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 发展阶段 局限性 第一阶段 16-17世纪的早起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第三阶段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实现道路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的九个一般原则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四个因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三大原因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 过程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实现原因 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立场方法 基本特征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做具体描绘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